特朗普“强迫”中国签协议再访华,否则一切免谈。
外交部随即声明:“邀请各国参加9.3阅兵是庆祝抗战胜利,而不是个人的舞台秀。”

“美国优先”的那套在中国免签已经行不通。
那么特朗普为什么突然转变态度?谁又会为他的任性买单?

阴晴不定的脾气
6月5日,中美互通电话,白宫甚至主动对外宣称,已互相发出了访问邀请。
特朗普本人也表现得相当积极,他对媒体放话,会在年底前去一趟中国,推动谈判取得进展。

可谁也没想到,8月5日,特朗普坐到了CNBC的镜头前,之前的那股热情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他换了一副完全不同的口吻,对着全世界说:“不是我想会面,是中国邀请我。”
紧接着,他抛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,给本来看似已经约好的访问,加上了重重关卡。

特朗普的转变,来得突然却不意外。
他给访华开出了两个明确的前提:第一,中国必须重新再发一次正式邀请。第二,中美之间必须先谈妥一份贸易协议。
他把话说得非常明白,只有协议签了,他才觉得有必要在年底跑一趟,否则就是浪费时间,他不想搞一场“没有意义的会面”。

这还不是全部。在这两个公开条件之下,还藏着两个更苛刻的要求。
他要中国立刻停止从俄罗斯买石油,并且不能再继续进口伊朗的原油。
这两个要求,直接伸向了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能源自主权。

他这么做的原因,答案或许不在北京,而在他自己国内。
当时,他的支持率已经掉到了40%,这是他第二任期以来的最低点。
中期选举的压力一天天逼近,他迫切需要拿出强硬的姿态,来稳住自己的支持者。

国内的经济状况也让他头疼。
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下降了8.2%,芯片和农业领域受影响最大。
雪上加霜的是,波音公司正面临着3200名员工的大罢工,生产陷入混乱。

来自企业界和华尔街的抱怨声,也越来越多。
在这样的内外压力下,把对华访问变成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,就成了他的选择。
中国的回应
面对这种突然的施压,中国的反应迅速而清晰。
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:“任何不平等的前提,我们都不会接受。”

这不只是口头上的表态。中国没有停留在被动地抗议和驳斥,而是直接采取了对等的行动。
中方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,如果美方还想好好谈,那特朗普就必须重申“一个中国原则”。
并且拿出实际行动,承诺不再向台独势力提供武器。

这种直接的回应,改变了过去那种由美国单方面提条件的沟通方式。
对于特朗普提出的能源禁令,中国的回应同样有理有据。外交部直接点明:“能源合作属于主权范畴,不接受任何外部干涉。”

发言人甚至直接反问,美国自己满世界买能源,为什么偏偏要限制别国的正常贸易?这种双重标准,在事实面前站不住脚。
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。

到今年为止,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,已经连续18个月排在全球第一,每天大约200万桶,占了俄罗斯出口量的一半。
而伊朗出口的原油,超过九成都卖给了中国。这背后有很现实的经济账。

从2022年到2024年,中俄石油贸易的折扣价,就帮中国省了大概180亿美元。
伊朗的原油,每桶又能比市场价便宜六七美元。
这些省下来的钱,都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,也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。面对这种核心利益,任何外部的喊话都显得很苍白。

世界的选择
就在中美双方隔空喊话的时候,世界其他国家正在用自己的行动,做出最真实的选择。
德国总理带着庞大的商业代表团访问中国,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大单。
韩国的现代汽车集团,则直接宣布增加50亿美元在华投资,继续看好中国市场。

东盟十国也再次公开表态,会继续支持和参与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
从贸易数据上看,趋势更加明显。
8月份,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额达到了6890亿欧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日本对华出口也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。

资本和订单的流向,比任何政治表态都更说明问题。大家都在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。
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忧。
他们测算,中美贸易摩擦如果继续下去,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会被拖累0.5个百分点,甚至在2025年,全球的GDP可能会因此损失高达0.7个百分点。

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也反映了普通人的看法,全球有76%的受访者都觉得,中美关系的好坏,直接决定了世界经济的未来。
这说明,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,已经不只是两国的事,而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。

实力变了
时间拉回到2017年,特朗普第一次以总统身份访问中国时,双方的互动还很客气,气氛也相对融洽。但几年过去,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很明显,美方一些人还习惯用过去的方式来处理问题,总想着通过极限施压来让对方屈服,以为自己还能像以前一样,随时设定议题,划出红线。

但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,实力对比已经改变了。
当他们试图在能源问题上卡中国的脖子时,却发现中国已经和俄罗斯、伊朗建立起了稳固的合作,保障了自己的能源安全。

当他们想用技术封锁来限制中国发展时,又发现对方手里握着稀土这张牌。
美国国防部自己就有报告,一架F-35战斗机需要418公斤稀土,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需要2600公斤,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更是需要4600公斤。

中国工信部对军工相关的稀土出口,一直保持着最高级别的审查。
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的“爱国者”导弹生产线,在短期内三次停工。这种影响是实实在在的。

与此同时,中国网信办约谈英伟达公司,指出其H20芯片存在安全风险,也展示了一种新的应对方式。
这说明中国正在熟练地运用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,来维护自己的产业和技术安全。

结语
说到底,这场围绕“来不来访问”的风波,看的已经不是访问本身了。
它更像是一次双方实力的公开检验,和底线的一次相互试探。
特朗普开出的那些条件,姿态摆得越高,反而越显出他对实力变化的不安和焦虑。

用老办法来应对新问题,显然是行不通的。而中国的反应,则显得非常沉稳和务实。
既有外交上的直接回应,也有经济和科技上的具体反制措施,这背后是实力,也是自信。
未来的中美关系,真正重要的,或许已经不是谁去访问谁。

而是美方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地、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个世界的新变化,学会用平等的姿态去沟通。这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。你说呢?
信息源:中华网《特朗普开出访华新条件,还不许中国做两件事 贸易协议成筹码》2025年8月7日
